铁雪资源网 Design By www.gsvan.com

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(古代三更天是现在几点)

古代的“三更”,是现在的北京时间晚上1100到凌晨100这两个小时。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用12地支表示,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古时与现时对照: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,丑时从一点到三点,寅时从三点到五点,依此类推。

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(古代三更天是现在几点)

咱们先了解答案,再来仔细分析。

三更半夜这个成语,其实是由两个近义词重复组成的,也就是说,三更和半夜代表了同样的意思。精确到小时的话,古代的“三更”,是现在的北京时间晚上11:00到凌晨1:00这两个小时。

要知道这个三更怎么来的,还得从古代独特的计时规则——十二时辰说起。

喜欢看古装剧的人都了解,古代的一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,按顺序以十二地支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”排列,他们与具体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:

子 23:00—1:00 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

丑 1:00—3:00 鸡鸣,又名荒鸡

寅 3:00—5:00 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

卯 5:00—7:00 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

辰 7:00—9:00 食时,又名早食

巳 9:00—11:00 隅中,又名日禺

午 11:00—13:00 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

未 13:00—15:00 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

申 15:00—17:00 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

酉 17:00—19:00 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

戌 19:00—21:00 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

亥 21:00—23:00 人定,又名定昏

在这十二时辰的基础之上,古人又把每个夜晚分为五“更”,每一“更”也是两个小时。并且,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打更方式,分别为:

【黄昏】(戌)一更一鼓 甲夜

19—21点 一慢一快,连打三次

【人定】(亥)二更二鼓 乙夜

21—23点 打一下又一下,连打多次

【夜半】(子)三更三鼓 丙夜

23—1点 一慢两快

【鸡鸣】(丑)四更四鼓 丁夜

1—3点 一慢三快

【平旦】(寅)五更五鼓 戊夜

3—5点 一慢四快

我们平常在古装剧里听到的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”,就是人们晚上打更的声音。因为打更需要天天熬夜,所以古代人一般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,一般是地位低下、生活没有出路,或者是罪犯等身份来从事。

到了隋唐时节,为了更准确掌握时间规律,古人还发明出日晷等计算时间的装置。

可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样,比如午夜12点,放到古代对应的是子时。凌晨1:00~3:00,则为丑时。由于古代夜晚消遣活动极少,更有严厉禁止的宵禁制度。

大晚上不在家睡觉,不是坏人就是公差。

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,成语“三更半夜”中的“三更”,指的是夜里3点,还是5点呢?

日晷

据清代《古今纪史统考》一书记载:“轩辕氏始用漏刻,周公始分更、点,则更点始于周。至于用鼓用钟则始于唐……更以击鼓为节,点以击钟为节。”

周朝时期,周公首次发明计时规律,用来掌握四季更替,每日轮转流程。大家熟知的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”,是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的。

到了后世的元明时期,每座城市的中心还建有钟鼓楼。钟鼓楼起源于汉代,据史籍记载,汉代已有“天明击鼓催人起,入夜鸣钟催人息”的“晨鼓暮钟”制度。

钟鼓楼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,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钟鼓楼

每到固定的时间点,守楼兵卒会采用“撞钟”、“敲鼓”等报时方法,提醒人们现在是几时几分。

尤其到了宵禁时间,天刚擦黑,钟鼓楼便会传来响声,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。

《西游记》中就曾对这种情况有过描写:“玉兔高升万籁宁,天街寂静断人行。银河耿耿星光灿,鼓发谯楼趱换更。”

因为钟鼓楼覆盖范围不广,便催生出更夫。在古代,更夫不仅要为大家报时,每到夜间,还要走街串巷,兼有治安、巡逻、防火等职责。

古代宵禁制度极为严苛,大家夜里无法随意出门。万一哪里出现火情或是来了贼人,百姓们还在家蒙头大睡,那就要出大事了。

而有更夫定点巡逻,便能及时处理好各种险情,防患于未然。在军营、乡下庄寨,还有皇宫里,都有更夫,但所属职能部门与职责范畴又稍有不同。

更夫

资治通鉴曾有记载,王建部将王宗涤,用疑兵之计,带领本方大获全胜。(后军尚未集,涤以数百人夜去昭营数里,多击更鼓,昭以为蜀军大至,引兵宵遁。)

戚继光在其《纪效新书》中也有提及:“遇夜,中军发擂,楼铺一齐发擂;中军打更,遇夜铺处处打更。一处断绝更鼓,依临阵军法连坐本管官旗。”

所以钟鼓楼与更夫相辅相成,无论军营、乡镇、州府治所,都会有报时需求。

中国古代将一昼夜,分为十二个时辰,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

辛亥革命结束,西方钟表传入中国,我们将中西时点分为“时”和“小时”。随着钟表的普及,中国人则沿用小时至今。

西方钟表

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时辰的具体由来,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“三更”,到底是几点?

大家要清楚这点,历朝历代的更夫,每天晚上至多会巡逻5~6次,也就是打6次更。

从戌时始,经过亥时、子时、丑时,直至寅时结束。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计算,减去黄昏、黎明时间,计算一昼夜时间。所谓日出、日落,便是白天与黑夜。

再辅以漏刻、日晷等报时装置。每天晚上,更夫需要巡逻5次,至少敲6次锣。而半夜三更中的“三更”,指的就是子时。

子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,按道家学说,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,阳气最弱的时间(迷信学说,大家姑妄听之)。

由于古代每个夜晚分为五更天,一更便是戌时,亥时为二更,子时就是三更,直到寅时五更结束。

子时对应的是晚间11点到凌晨1点,属于一夜中的一半,所以古人便将子时称为“半夜三更”。

打更人

当然,我这里说的“三更”,是非常笼统的一种说法。具体到细节上,唐朝、宋朝、明朝等各个朝代,对十二时辰的准确定义都稍有不同。

比如,唐太宗李世民所规定“五鼓三点”,唐代计算时辰是,昼长55刻,夜长45刻。五而分之,则一更长9刻,约为129.6分钟。一点长25.92分钟。

春秋分昼夜平分,是指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,各为50刻。一夜时间长度为日落到次日日出时长,减去晨昏蒙影时间,即5刻。

刻度用箭尺计算,通常白天一箭,夜间一箭,加起来共计100刻。一更的长度,就取决于钟鼓楼的夜箭长短。另外,根据每个城市的经纬度不同,各个地方对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划分,还稍有不同。

唐宋时期,官员每天五更(凌晨3点)上朝。宋朝都城在开封汴梁,五更大约是5:12。唐朝都城在长安,五更大约就是5:02左右。若遇上春分、夏至等二十四节气,时间还另有计算。

据《晋书·天文志》、《新唐书》均有记载:“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,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。日未出二刻半而明,日入二刻半而昏。据历法,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。”

标签:

铁雪资源网 Design By www.gsvan.com
广告合作:本站广告合作请联系QQ:858582 申请时备注:广告合作(否则不回)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站采集或用户投稿,网站不提供任何软件下载或自行开发的软件! 如有用户或公司发现本站内容信息存在侵权行为,请邮件告知! 858582#qq.com
铁雪资源网 Design By www.gsvan.com

评论“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(古代三更天是现在几点)”

暂无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(古代三更天是现在几点)的评论...